6月9日,日照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日照市“无证明办事”扩面提质工作有关情况。
据介绍,今年,日照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无证明城市”建设力度,将“无证明办事”扩面提质工作列为202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目前,日照市“无证明办事”服务系统数据归集量,已从2019年底的100万条增加到现在的70亿条,仅去年一年就为办事群众减少证明材料823万份,日照城市数林指数也从全国地级市第41位跃居到第4位。推动办事所需证明材料“自动填”“免提交”,推出281个“减证办”事项和5221个“免证办”事项。另外,率先将“无证明办事”服务系统延伸至乡镇(街道)和基层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快捷办事。
日照市“无证明城市”建设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
数据扩量,变“有限静水”为“海量活水”。一是嵌入式运行垂直系统,实现共同“用水”。在确保数据安全保密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公安部门支持,建立公安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与130余个政务服务部门在线联动。这样一来,不但政务服务部门可以方便地获取公安部门的数据支持,公安系统也可以方便地调用其他政务服务部门和各种证照库的数据。依托这一机制,公安系统已实现了对居民身份证、户口薄、驾驶证、无犯罪记录证明等16项常用证明材料的对外共享核验,其他政务服务部门依托公安部门提供的数据支持,也实现了1452项服务事项无证明办理。现在,“无证明办事”服务系统还嵌入了税务、不动产等多个垂直系统。二是建设“海绵式”数据仓库,实现即时“吸水”。建立实时数据仓库,将日常业务办理中经过部门核验过的数据进行实时存储、添加标签、自动分类,企业和群众可在有效期内重复多次调用数据,无需二次核验,实现了海量数据有效存、管、用。三是推动历史证照档案电子化,实现挖潜“蓄水”。对近30年的人事档案、婚姻登记等历史证照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数字化处理,已归集电子证照315类、1300余万条。
应用扩面,变“服务有边界”为“服务无盲区”。一是从中心向基层社区延伸。针对群众反映的“基层办不了,有事城里跑”难题,推动“无证明办事”服务系统向乡镇(街道)、社区延伸,政审证明、人口和计划生育业务等高频办理事项均可在社区无证明办理。目前,全市所有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基层公安派出所、城市社区以及农村社区,都接入了“无证明办事”服务系统。二是从“跑腿办”向“自助办”转变。为进一步拓展证照证明线上线下融合应用服务,方便企业和群众通过政务服务平台及其移动端、自助终端、人工服务窗口等渠道依申请领取和使用电子证照,将“无证明办事”服务系统嵌入政务服务网、“爱山东·日照通”APP和政务服务大厅自助办理设备,企业群众可以随时随地直接调取名下所属证明。同时,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加强线下实体证照证明服务兜底保障,明确要求对申请人主动提供证明材料的,办事单位不得拒绝,保障老年人、残疾人等各类群体办事需求。三是从政务服务向社会化应用拓展。着力推动“无证明办事”在社会服务领域全覆盖,积极推动电子证照证明在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持证主体之间的社会化应用,已将“无证明办事”服务系统接入学校、金融网点、医疗站点、水电气暖等单位,实现“政务数据”与“公共数据”互联互通。经过数据“碰撞”组合,在教育、医疗、金融等多元领域创新“孵化”出大批利企利民的主题服务场景。比如,办理护士执业首次注册业务时,申请人无需再提供“护士临床实习证明”,而是由审批部门工作人员通过“无证明办事”服务系统,向全市8家医院在线核验此项证明,推动实现护士执业注册业务全流程零跑动、无证明、无纸化办事。
机制扩能,变“扎篱打桩”为“固本谋远”。一是建立问题导向的需求摸排机制。一方面,依托“听民声、走流程”,由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单位、服务窗口,下沉工作一线,亲自体验办事流程,精准识别群众“急难愁盼”,并根据群众需求深度开发主题服务场景,有效回应群众期盼。另一方面,强化群众满意度评价,畅通群众意见反馈渠道。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投诉渠道等方式,对群众给出差评的场景或环节限时整改,倒逼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二是建立团队作战的场景开发机制。根据民意诉求和实际需要,组建项目式场景开发团队,研究推进各类“无证明办事”场景设计、运行、管理、提升等工作。目前,针对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打造107个高频事项“无证明办事”应用场景。三是精确高效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在利用数据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不断强化底线思维,健全数据管理机制,保障数据安全。一方面,通过“分级授权”划定办事部门使用“无证明办事”服务系统的权限,按照业务需求开放权限,做到账号按人定制、专人专用,账号使用过程可全程追溯。另一方面,在部门进行核验数据时,通过对接市电子印章系统平台,为出具证明自动加盖核验专用电子印章,强化防篡改、防抵赖的能力,提升了系统保密性和安全性。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丁兆霞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