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钟,“三北”发生了什么?

小刘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秒钟,“三北”发生了什么?
(图侵删)

实施近半个世纪的“三北”工程,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84%。在这其中,科技发挥了巨大作用,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今天,我们就走进位于辽宁清原的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站,去看看这里的三座监测塔记录下的“三北时间故事”。

02:14

在这片森林里,时间以秒计算。这一秒,气温26摄氏度,湿度80%,北方的风以5厘米/秒的速度拂过林梢,一平方米枝叶吸收的太阳辐射刚好600瓦。

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工程师 于丰源:每一秒都捕捉来自这片森林的几十个珍贵信息,我们可以洞察森林的生长模式和环境的一个变化。

科研人员将监测塔化作森林的秒针,塔上搭载的70多个传感器犹如森林的神经末梢,捕捉风、雨、光与温湿度的微妙变化。无人机与地基雷达,将这338公顷森林、33万株树木的每一个细节编织成数据网络,构建起一座全息的“数字森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教君:我们正在做的信息化,把整个森林数字孪生进了机器里边,一个星期左右,就能把几十年、上百年整个森林的变化过程知道了。

在自然的尺度上,树木的成长缓慢而稳定,用“秒”为计量单位来造林,是否真的有必要如此?

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工程师 于丰源:“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一项大型的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与自然的森林相比,我们更加关注这片人工林的未来,它是否能在岁月长河中,与自然和谐共生,能否长期稳定地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每一秒数据的变化,都是我们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策略的一个深度分析与思考。

如今,建设仅四年的三座监测塔已累积了数以亿计的数据,庞大的生态系统云图谱还在衍生,让“三北”防护林建设有了大数据驱动的土壤,更长远的发展。

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工程师 于丰源:我们所从事的这项事业,或许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它的终极目标,但是我们每一分努力、每一次尝试,都是这项伟大事业不可或缺的一个开端。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郭茜 孙茜 徐鹏翔 张昊)

“豪掷”1.5万余元打赏,黄山祁门“熊孩子”闯祸

京沪铁路上方,山东最重最长T型钢构转体桥成功转体

探析文山中学高质量发展背后的奋进“密码”

新风扑面!2025春季入伍新兵开训现场 见证热血青春

捷信点亮沂蒙小康路,消费金融打造幸福生活

潍坊青州:从“会”到“慧”,充电赋能正当时

铜缆高速连接概念走高

卡尔美·精英搏击队正式组建,将征战山东省散打搏击精英赛

7只股票型ETF成交量超5000万手,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成交1.62亿手

U20国足新一期集训 长春亚泰3名球员入选

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胃食管反流,需要及时就诊

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一秒钟,“三北”发生了什么?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伯爵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