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新时代中国梦的雪域篇章

小刘

高原的春天,如期而至。在绿柳吐芽、百花绽放的季节,西藏迎来了民主改革60周年。

谱写新时代中国梦的雪域篇章
(图侵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党在西藏工作的历史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完善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创造性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等重要论述,对西藏社会稳定、边境建设、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等工作作出新部署,把西藏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到了新高度,开启了党中央治边稳藏富民新实践。

阳光洒满雪域高原,辉耀苍穹,普照大地。如今,西藏正以新的姿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雪域篇章。

新部署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把西藏工作提升到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心系西藏各族人民,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西藏发展稳定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创造性提出了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开辟了党治藏方略的新时代。

“请转达我对大家的祝福,扎西德勒!”

2013年3月9日,正值全国两会期间,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藏厅,洋溢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接过藏族代表送上的哈达,向在场所有代表祝愿吉祥。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

这坚定有力的十个字,科学阐释了治国、治边、稳藏的内在关系,集中了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推动西藏发展稳定的共同智慧,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藏方略的创造性发展。

战略谋全局,方略谋长远。习近平总书记对治藏方略有着深入的思考:

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西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治藏方略。

2015年8月24日至25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将党的治藏方略概括为“六个必须”: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

——必须牢牢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对达赖集团斗争的方针政策不动摇;

——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必须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做好西藏工作;

——必须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

举旗定向,风正帆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等,就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统战工作、宗教工作、扶贫工作、生态工作作出新部署新安排,更为西藏有针对性地做好民族地区工作指明了方向,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治藏方略的内涵。

2015年8月,中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赋予了西藏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和重大项目的意见》等,安排建设项目189个,总投资6576亿元,从保障改善民生、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健全基础设施体系、夯实社会稳定基础等方面统筹安排,为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保障。

溪流汇成大海,垒石堆成高山。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巨大支持和务实举措,给西藏插上腾飞的翅膀,使西藏迎来了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新举措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情系西藏各族人民,推动西藏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2017年10月28日,是卓嘎、央宗姐妹永远铭记的日子,也是所有玉麦人终生难忘的时刻。

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之中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回信。总书记在信中说:

“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你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

“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

喜讯传来,这个只有9户人家32人的寂静山谷一下子沸腾了。

如今,在这个全国人口最少的乡,家家房顶都有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是对神圣国土的坚守,是玉麦人绽放出的生命顽强。

高原隔不断深情,冰雪锁不住春风。对于西藏的发展建设、民生冷暖,党中央始终牵挂于心,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时刻惦念着高原人民的点点滴滴。

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灾区人民,关心家园重建——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严重波及毗邻的西藏日喀则吉隆县、聂拉木县等边境地区。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全面部署,党政军警民协调配合,全力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同时尽快修复受损基础设施,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近4年的时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当年的灾区早已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百年大计,提出殷切期望——

2018年10月15日,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肯定西藏民族大学办学成绩,提出:

“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怀援藏干部,不断加大援藏力度——

“一批批援藏干部,带着党的殷殷重托和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以造福各族群众和促进民族团结为己任,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为西藏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1年7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拉萨出席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国进一步加大支援西藏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17个援藏省市、16家中央企业、70多家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多次赴藏开展调研、规划衔接援藏项目,选派援藏干部人才3000多名,累计实施对口援藏项目2806个,投入资金200.6亿元。特别是教育人才和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把优质教学和优质医疗服务送上了高原,被称为推进西藏教育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的一场“革命”,成为群众交口称赞的民心工程和民族团结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高原生态保护,反复叮咛——

“西藏要保护生态,要把中华水塔守好,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生态出问题得不偿失。”

“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

……

不同场合,不同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问题提出要求,为西藏生态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两路”精神,激励西藏砥砺前行——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始终铭刻在广大西藏干部群众的心间。

2014年8月,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如今,一条建设中的“天路”开始和雅鲁藏布江并肩而行——川藏铁路拉林段正加紧施工。

这项全长435公里的工程,于2014年12月动工,预计2021年建成通车,堪称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树立起凝聚人心的精神旗帜,化作各民族团结一心、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成为新时代西藏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进展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下,西藏长治久安和建设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

西藏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奋发有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下,在党的治藏方略正确指引下,策马扬鞭,阔步向前,在雪域高原奏响发展进步的壮丽凯歌。

——守护好边疆的一草一木。

2018年以来,西藏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边境小康村公路项目181个,建设里程2534公里,一、二线边民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3700元和3500元,边境地区群众生活大幅改善,广大边民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守护国境的安宁和万家的平安。

——构建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积极构建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始终把维护稳定工作放在第一位,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努力建设平安西藏,创新开展网格化管理、便民警务站、干部驻村驻寺、双联户等工作,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西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9%以上。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过去5年,西藏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累计投入资金11.68亿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2万公顷,沙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沙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雅鲁藏布江两岸多地树木成林,“绿色长廊”正不断延伸。

2017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国土绿化的决定》。近两年来,西藏已消除“无树村”863个、“无树户”8万余户。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脱贫攻坚是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民生工程。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西藏打造“专项扶贫、行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援藏扶贫”的“五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确保扶贫工作覆盖到所有贫困地区,扶贫成果惠及所有贫困人口。

截至2018年底,西藏累计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6万人,目前已实现47.8万人脱贫,55个县(区)摘帽,贫困发生率由五年前的35.2%下降到8%以下。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2019年将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着力创建民族团结模范区。

201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中央代表团带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深切期望。

正是这一年,格桑旺久又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

9月30日,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受邀来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内,格桑旺久和其他代表兴奋地围拢到习近平总书记身旁,介绍家乡变化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同他们一一握手、亲切交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中国共产党就是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情真意切,催人奋进。

300多万西藏人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自治区每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评选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将每年9月设立为全区“民族团结月”,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召开不同民族通婚家庭代表座谈会,倡导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不同民族间通婚的浓厚氛围……

如今,“民族团结”已经成为西藏各族群众的共同自觉,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富民兴藏,就是要把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作为兴藏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鼓舞了西藏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士气。

2018年,西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7.63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2018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797元和11450元,分别增长10.2%和10.8%。

数字无言,彰显巨变。

进入新时代的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稳定,生态环境良好,各项事业处在历史最好时期,正阔步向着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昂扬奋进。 (据新华社拉萨3月27日电)

出行注意!日照公安交警发布市区内交通管制路段提醒

宝兰德:公司目前已有相关产品接入DeepSeek,主要应用于公司AI智慧助手等产品

上半年全球通胀风险有限但需未雨绸缪

百岁党员颂党恩②

特朗普:与客机相撞的“黑鹰”直升机飞行高度超过限制

泰山区冬季黄河大集启动

总投资超50亿元,全球最大室内雪场将落地太仓

红动齐鲁|办实事开新局,扎扎实实助村强党建促发展

滨城区:传统文化走进乡村课堂

德州市检察院43项措施“检护民生”

博鳌亚洲论坛丨更好促进全球经济畅通运行——与会人士热议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寒亭区第九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武术展演举行

谱写新时代中国梦的雪域篇章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伯爵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